“牛津数学女孩”被骂“学媛”?颜值不是搞科研的负担

她们需要的不是美女标签、性别凝视,而是更公平的事业发展环境、更畅通的上升通道。

科研女性“应该”是怎样的?有人如此调侃,本科生是小龙女,硕士生变成了黄蓉,博士生升级为李莫愁……这一回,刻板印象的狭隘,被“牛津女孩”打破。

据报道,今年3月,28岁的朱雯琪以年级第一的成绩,从牛津大学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专业硕士毕业,并拿到了两个数学方向的全额奖学金,将继续攻读博士。她上网晒视频分享喜悦,“中国女孩年级第一牛津毕业”的话题登上热搜。

AAVMCMY.img (1080×1247) (akamaized.net)

图据朱雯琪个人微博

点开照片,人们惊讶于女学霸还是颜值博主。牛津大学玉兰盛开,“数学女孩”美目红唇相映成景。可祝福声寥寥无几,恶评和质疑却如潮涌来。有人质疑她社交媒体画风像微商,证据是转售皮草和穿着丝绸睡衣的照片;还有网友质疑她是“学媛”“学历造假”;也有数学博主发来本科数学题,让她答题“证”清白。

质疑的火力很集中,那就是一位漂亮的女性,为何如此年轻还如此成功?面对质疑,朱雯琪没有退缩,她拿出数学的严谨和规范逐一回应。她晒学历、晒邮件、晒数学解题步骤。正如朱雯琪微博所言,“数学和努力不会辜负你。”

其实,不被努力辜负的漂亮小姐姐,不只朱雯琪一个。这几天,斜杠少女姚懿玲的开挂人生,也备受关注。就读于武大的她,大三被保送直博中科院,在校期间各类证书、奖杯拿到手软。学业兴趣两不耽误,她还是电竞专业选手,拿到王者荣耀全国女子十六强。

她们因颜值被“看见”,却又用实力证明,颜值不是搞科研的负担

过去这些年,消除性别歧视的呼吁,从口号变为行动。然而在科创领域,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性别鸿沟仍然存在。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,女性科研工作者占科研总人数的比例还不到30%,女性获奖者在诺贝尔科学奖历史上也仅占3%。在第七届女科学论坛上,美国莱斯大学助理教授韩亦沫用亲身经历讲述女性做科研的难度——在不少导师眼中,女生在实验室甚至只能活跃气氛。

比女性做科研更难的,可能是漂亮女性做科研。在一些刻板印象中,蓬头垢面、不修边幅才是一心扑在学术上的标配,妆容精致、衣着得体,就是浪费精力和时间。“学媛”一说,更是指责科研女性在社交平台晒美照、晒生活,就是矫揉造作、不务正业。

比“学媛”更现实的影响,则是科研女性陷入“颜值凝视”的深渊。近年来,“最美女博导”“女博导像师姐”的新闻频现。对公众来说,理解科研有门槛,欣赏美貌却没有,类似的消息则难免加剧“科研女性赢在长相”的误解。

女性,占据人类一半的智慧,别让她们的才华被忽略。对女性科研人员而言,她们需要的不是美女标签、性别凝视,而是更公平的事业发展环境、更畅通的上升通道。隐形的“玻璃天花板”,需要用有力的行动击碎